脉经内外,谓之阴阳,上下亦谓之阴阳,今尺既小紧,则微属内外也明矣。寸口通指三部也。
伤寒后脉沉,沉者内实也,下之解,宜大柴胡汤。 高世栻曰:按此为有阳无阴,是为厥阳也。
已经溃后,血气被伤,虽有身痛表证,亦不可发汗,恐汗出血液愈竭,筋失所养,因而成痉,或邪风乘之,亦令痉也。脉大而紧者,阳中有阴,可下之。
若气之舍深,内薄于阴,阳气独发,阴气内着,阴与阳争不得出,是以间日而作也。若见损脉来,至为难治。
又云:下利,寸口、关上、尺中悉不见脉者,是胃之阳气已绝也。厥,脉紧,不可发汗,发汗则声乱咽嘶,舌萎声不得前。
赵良曰:此证风湿皆从表受之,其病在外,故脉浮汗出。伤寒,其脉微涩者,本是霍乱,今是伤寒,却四、五日至阴经上,转入阴必利,本呕下利者,不可治也。